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寺院文化 > 古今文章
高明钟楼别记
来源:摘自天台报    发布时间:2010-04-18    作者:许昌渠
  

   

    宗教胜地天台山,以“国清松,高明钟”驰名海内外。天下丛林无数,但有楞严坛的寺宇只有三座,高明即居其一。故江南名楼,从宗教文化上掂量,数高明钟楼至尊。

      比起岳阳楼的深沉,黄鹤楼的潇洒,高明钟楼则庄严的多,这里纯粹是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。“闻钟声、烦恼清、智慧长、菩提生”,是教人出尘放松之处。一座楼阁,悄然行走于百姓的精神领地,尽得呵护,是造楼人所无法预期的。

      高明寺历史悠久,追溯起来,于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有关,据经史记载:南朝陈太建七年(575),大师初入天台山,讲《净名经》于佛陇,因风吹经页,翩翩不下,大师杖锡披荆,寻经至5里外之幽溪,爱其地幽胜,遂诛茅为茨,编荆为户,建幽溪道场。

      唐天佑七年(910)建寺,称高明寺。随后几度易名,称智者道场、净名寺、幽溪禅院,至明代初期复称高明寺。

      其实高明寺一路走得很累,到了明嘉靖中期,由于居僧失守,寺宇废圮。明万历年间,传灯大师来山,重整寺宇、寺风,建楞严坛。投胎换骨后走出一个经典,神奇由此而发生。高明寺旧有钟楼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。当时由临海县令万永康捐俸,住持受教主持建造,但因工程浩繁,经费不足,未落成。至明崇祯七年(1634)夏,台州知府李天秩继续捐俸,始将钟楼建成,并铸銅钟悬之。据明杨应桂《高明讲寺创钟楼记》载:“左有阁,阁高七丈有三,上悬钟,钟可万斤。”当时钟楼分三层,旁奉捐俸建寺的李天秩生像。惜乎明代古钟在“文革”中被毁。1983年法籍华侨周勤丽女居士率子刘巽坡与广大檀越出资重铸,重达2500公斤,当时在省内仅次于杭州净慈寺的一口大钟。每当清晨敲钟,声震长空,山鸣谷应,声传十里之遥。每次撞钟均为108下,据《楞伽经》载;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,因为一年有12个月,24节气,72物候,(古代称5日为一侯,积6侯为1月,故一年又72侯了。)加起来正的108。取年年如意,岁岁平安之吉利。

      新世纪以来,高明寺住持了文干了几件牵一发动全身的事,治水患、筑堰虹堤;修公路,方便信众;承前制,重建钟楼。百废俱兴以后重修钟楼,在老百姓心上建一座精神宅第,换一个永久和谐社会,这是他的高明之处。

      高明寺钟楼于200810月开工,200912月结顶,为南方传统阁楼式建筑,占地面积400平方米,共有三层五檐,高22.35。钟楼四面凌空,窗户洞达,在此品茗观赏,溪光山色尽收眼中:南面是“象案花红”美景,北面是“狮峰松吼”秀色;远处的青山连绵逶迤,近处的幽溪碧波荡漾;幽溪萦绕着群山,群山又怀抱着幽溪,确实如传灯大师诗中“曲折故多奇”之境界。登临钟楼倚栏眺望,可以体味到“佛日高悬,照临九曲幽溪、四周山色;宗风远播,参悟半楼月影、百八钟声”的意境。

      新建的高明寺钟楼,已是楼身宏伟,彩拱翼舒,重檐揽空,轩廊明朗,六十戗角,凌空欲飞。登楼后直觉得吐纳着历史的元气,喷发着调节游人心态的性灵之光。新铸的銅钟高4.8,直径3,重16吨。据高明寺住持了文介绍:高明寺大钟,目前为浙江丛林之冠,仅次于北京大钟寺明代永乐钟(重46.3吨)、苏州寒山寺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)铸造的大钟(重108吨)。了文师还介绍说;各地在撞击上手法不同,天台是:“前击七、后击八、中间十八徐徐发,更兼临后击三声,三通共成一百零八。这一百零八次撞钟还可分为十二个时辰撞击,代表一天到晚钟声不断。”目的是使钟声不至于单调呆板,造成一个“百八鲸音,响遏行云”的美妙意境。置身楼中,连我这样的游人也可以有“钟古震天音,懒问天、但闻谷应;楼高吞月色,欲留月、不准云飘”之感。

      高明寺钟楼是上苍的美妙自然降落。在风水学上称作损有余以补不足之理。因为高明寺前以象王峰作几案,子顶峰看正对象鞍,为展诰峰。西连一峰为象尻,因西象尻峰太高,故高明寺自古无鼓楼,建造钟楼屹立在龙手的目的也是弥补东首谷地之不足。它在风雨涤荡之间,是浑然天成,是白云夕照,是雄姿和活力的不断张扬,是生命和艺术的永恒。高明钟楼屡毁屡建,仅1982年和2009年就是二次重建,备受风雨之患。回望高明钟楼的形制,明式清雅,清式瑰伟,当代富丽,是历代佛教文化缔造者的共同杰作,缘由建楼人的胸怀和内蕴。

      历代僧人惟在对文化艺术上表现的相当含蓄,深谙构造宗教文化景点的物外功用,既是一处理顺信众和游人情绪的妙境,又是劝人行善、皈依佛教的昭示。同样是登楼而上,同样是雕梁画栋,可它并非让失意的信徒和游人独自忧伤地低头徘徊,它让你凭栏远眺的瞬间,一眼读到了“千山围绀殿,一水绕琳宫”。清初游子许君征,空有才华,报国无门,落地归来,是怎样的大孤寂大落寞,到这里时竟然怨气全无,运行而生的是一种理性的咀嚼,是一种智者的觉悟,乡贤许君征为这处文化景观添加了一个栖息在圣地的神话,后人读来,依旧有“闻钟声,烦恼清”,洗尽古今愁之感。

    文因景成,景借文传,一座钟楼能以磅礴的气势、空灵的境界、出尘的心绪,让人诵之,一咏三叹,这无疑是宗教文化的魅力所在。

 

 

 
[关闭]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方式 |
浙ICP备12019939号